html模版



立即點擊


標題

在國民黨和共產黨抗戰的情況是...?


問題


還有當時的歷史背景是..?還有因為這件事對社會有什麼影響?如果有英文的最好xD(不要網路翻譯..)更新:沒有英文的也OK..


最佳解答


第二次國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共同敵人的失去與共黨勢力上漲 如果說第一次國共合作建基於反軍閥反帝國主義,那麼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建基點顯然就是反日本軍國主義,一但日本被打敗,國共合作的原本基點就消失了,雙方繼而面對的就是持見不一的政權問題。正如前文所述,國共兩黨就建國方針顯然有莫大分歧,政權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而更重要的是,共產黨的實力在抗日戰爭中又一次快速增長,至1945年9月,中共已擁有正規軍一百二十七萬,控制人口一億三千六百萬[1],力量雖與國民黨仍有距離[2],但其增長之迅速已引起國民黨的忌恨。這猶如第一次國共合作一樣,中共實力的急促上升是國共決裂的先兆。 外國勢力介入激化矛盾 第一次國共決裂和第二次國共決裂有一個明顯的不同,是外國勢力迅速介入國共內戰。國共決裂的時候,美蘇冷戰也正好剛開始,美蘇兩國基於意識形態及自身利益,都曾不同程度支持國共兩黨爭奪地盤。雖然這些援助未必是直接導致國共兩黨決裂的主因,但卻在相當程度上激化了兩黨的武裝衝突,以致兩黨在日本投降一年多的時間內即大打出手。先論美國對國民黨的援助,除了軍備和財政上的援助[3],美國更曾派軍機戰艦直接載送國民黨官兵至東北[4],使到中共和國民黨在東北地區衝突不斷激化,最終導致全面內戰。此外,美國政府在1950年6月,國民黨退守台灣,解放軍即將東渡統一全國之時,又毅然派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又一次直接干預國共內戰,以使兩岸不能統一。再論蘇聯對中共的援助,蘇聯一方面與國民黨建立外交關係,另一方面卻依然暗中支持中共的發展。日本投降前夕,蘇軍迅速擊潰東北的關東軍,佔領東北三省,日本投降後,中共在蘇軍的配合下搶先控制東北要塞,其後國軍即與中共在東北展開內戰。由此觀之,外國勢力的介入激化了國共兩黨軍事衝突,以致和平希望頓成泡影。 註:國共內戰死傷人數: 國民黨動員八百萬 共產黨動員七百萬 國民黨陣亡171萬 共產黨陣亡131萬 總數是302萬人 2006-04-27 11:06:45 補充: 國共內戰之所以難以避免,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國、共兩黨的目標完全不同。國民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參仿西方法國大革命以降,關於民主的新思維,其政治制度理想以美國、英國等為藍圖,孫中山也參仿了馬克思主義,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基礎。兩種的體制所關切的皆為人民本身的自由,雙方都各有優缺,孫中山病逝之後,中國國民黨由蔣介石接任黨主席,因為與共產黨的權力鬥爭及理念不同,決定進行「清黨」(黨內紅化)以及「剿共」。繼而產生許多戰爭,對日戰爭結束後,國共雙方因為「受降」、「接收」的問題頗有齟齬。 2006-04-27 11:08:12 補充: 加上雙方皆以外國勢力為靠山(共產黨—蘇聯;國民黨—美國),不斷的擴張版圖,終至再度爆發衝突。就在衝突日益擴大時,美國的馬歇爾奉命前來調停,雖曾達成國共雙方共組政府的協議,但在國民黨不願分享權力,共產黨不願放棄武力的情況下,短暫的合作再度破裂。1946年6月,共產黨軍隊易名為「人民解放軍」,並以「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搭配蜂擁而起的學潮,開始發動全面的國共鬥爭;而國民黨方面則由蔣介石領軍,與共產黨展開大規模的內戰。 2006-04-27 11:08:38 補充: 在三年半的戰事中,歷經了遼瀋、徐蚌(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到了1949年,蔣介石下台,代總統李宗仁試圖求和,但其後遭到蔣介石拒絕。共產黨軍隊渡過長江後,國民政府被迫撥遷至台灣。從此,兩岸分裂的局面就此形成。註:起因年代:第一階段:(1946年6月—1947年3月)第二階段:(1947年3月—1948年9月)第三階段:(1948年9月—1949年12月)


其他答案


國共內戰國共內戰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之間在中國境內爆發的戰爭。自1927年到1949年間,國、共之間有多次內戰,其間由於日本入侵中國,內戰暫停,但仍摩擦不斷。國共內戰之所以難以避免,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國、共兩黨的目標完全不同。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參仿西方法國大革命以後,關於民主、自由等的思潮和理念,其政治制度理想以美國、英國等為藍圖,孫中山也參仿了馬克思主義,而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基礎思想。兩種的體制所關切的皆為人民本身的自由,雙方都各有優缺點,孫中山病逝之後,中國國民黨由蔣介石接任黨主席,因為與共產黨的權力爭奪及理念不同,決定進行「清黨」以及「剿共」。繼而產生許多衝突和戰事,對日抗戰結束後,國共雙方因為對淪陷區的「受降」、「接收」問題有相當多的衝突和齟齬。加上雙方皆以外國勢力為靠山(國民黨—美國,共產黨—蘇聯),不斷的擴張版圖,終至再度發生衝突。就在衝突日益擴大時,美國的馬歇爾奉命前來進行調停工作,雖曾達成國共雙方共組政府的協議,但在國民黨不願分享權力,共產黨不願放棄武力的情況下,短暫的合作再度破裂,內戰再次爆發。1946年6月,共產黨軍隊易名為「人民解放軍」,並以「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搭配蜂擁而起的學潮,開始進行全面的國共鬥爭;而國民黨方面則由蔣介石帶領國民革命軍,與共產黨展開大規模的內戰。在三年半的戰役中,歷經了遼瀋、平津、徐蚌(淮海)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隊實力快速縮減,節節敗退。到了1949年,蔣介石宣佈下野,代總統李宗仁試圖求和,但其後遭到蔣介石拒絕。共產黨軍隊渡過長江後,國民政府經廣州、重慶、成都直至遷往臺北,情勢岌岌可危,但1950年的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並積極維持海峽中立化之戰略政策,中華民國政府得以穩定維持。從此,兩岸分裂的局面就此形成。內戰根源中國歷史就是一部分分合合的歷史。傳統的王朝更迭模式進行到1840年-1910年的時候,因為西方勢力的入侵而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變化。帝制直接在西方民主的呼喚中滅亡,但是舊勢力舊思想在中國卻遠沒有滅亡。孫文等人領導的辛亥革命並不徹底。以袁世凱為首的一大批清朝舊官僚投機革命,建立了北洋軍政府。雖然革命黨人想通過和平的方式對這個政府進行西方民主化改革的嘗試,但是並沒有成功。儘管如此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依然堅持著他們西方式的民主理想:政府民選,軍隊國家化。而過於理想的革命黨人無法使用選票等和平手段來說服手握兵權的軍閥首腦。這一切讓革命黨人認識到,沒有軍事力量就不能達到目的。孫文在廣州組建國民政府,創建國民革命軍,於1924年發動北伐戰爭,討伐北洋軍閥政府。與共產黨和蘇聯的合作也是從那個時期開始的。同時孫文從蘇聯引進的黨掌握軍隊的模式。這樣中國就出現了黨控制的軍隊。孫文對於中國民主進程的本意是,黨臨時掌握軍隊-控制了全國局面-訓政-憲政-把軍隊歸還給國家-最終實現政治民主,軍隊國家化。可是孫文沒有想到的是在黨掌握了軍隊之後,黨發生了分裂,國民黨和共產黨原本牢固的政治同盟發生了互相攻擊的情形。國共的分裂,是革命路線的分裂,而不是對革命的背叛。儘管國共雙方都指責對方叛變革命,因為從雙方的政治綱領上看,雙方的最終目標是存在衝突的。孫文的國民黨要在中國建設資本主義,而共產黨要實現共產主義。雙方的分裂是必然的結果。之所以兩黨能夠組成同盟,是因為兩者在當時擁有共同的敵人——北洋軍閥。另外國共的合作方式也是雙方分裂的原因之一。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方式與國民黨進行合作。這種方式在各自黨內都存在分歧。共產黨在加入國民黨後迅速發展,引起了國民黨右派的不安。1927年馬日事變和四一二政變之後。大量共產黨人被拘捕或屠殺,共產黨人的活動也轉為地下。共產黨為了反抗國民黨的鎮壓,利用手中控制的少量的國民革命軍武裝反抗。1927年,共產黨發動了南昌起義(國民黨稱之為「南昌暴動」),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力量「中國工農紅軍」,而原本的國民革命軍,大多數被國民黨控制,繼續北伐統一全國。從此,軍隊為黨的事業而戰,國共兩黨都有了開戰的資本。內戰爆發了。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0427000013KK02801

00C5BB47411BB462
arrow
arrow

    b51dl75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